《心安是福》连载

编者按

心是什么?是一切业的根本。心乱则业恶,心净则业善。每个人的修行,说到底就是心的修行,心安是福。

为尽量满足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,《心安是福》一书中的每一章节,特设禅话、开示、参悟“三段式”文体。

该书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编著,2013年9月由华龄出版社出版发行。《心安是福》一书中,不只有佛理,亦有众生之理,世间之理。

 

(八)

禅悟:无处不在,无时不有

修禅要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修起,从小事修起,从眼前的一件一件小事修起。把自己听到的正法,悟到的真理,融化在自己的日常生活里,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中,并从中感受到自在与快乐。这才是修禅之道,开悟成佛之道。

 

永信禅话——

我曾在《禅露集》用“三言”解释过“禅”。其一言:禅,别胡思乱想是也;二言:禅,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;三言:行、住、坐、卧,处处皆禅。现将此“三言”串起来,就更简单了:禅无处不在,只要三业清净,人人都可得禅悟。修禅不分时间地点,也不分人种族群,只要你愿意,在任何地方皆可修。因此,说禅是佛教的,也是全人类的。

禅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受众体,是因为禅有其显著的特点:不论在什么样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,都不会失去它的实用价值。也就是说,它永远也不会过时,最能适应人类精神上的需求,解救人类的痛苦。不论是哪种人,遇到什么样的困难,只要诚心诚意地入道修禅,他都有机会得到顿悟,心灵都可以得到解救。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修禅说到底就是修心,把心修到无所挂碍的境界,就是悟了,也就自然成佛了。当年达摩祖师在《破相论》中说过:“我本求心不求佛。”一语道出了修心的重要,抓住心就抓住了一切,心净一切净,心乱一切乱。

世俗间人心为什么会乱?因为妄心太多,我执太重,可是自己的能力又差强人意,于是着急、想辙,想出人头地,结果不得不在诸多不满足中接受各种苦厄的轮回。你看社会上有那么多的房奴、车奴、钱奴、债奴,不就是念想越多,越无法解脱吗?

修心的根本,是不间断地与自己的心灵沟通、对话,努力地给自己的心灵修筑一道针对外境诸相的防火墙,修心修到心无分别,心无挂碍,转迷得悟,便是我们说的开悟了。开悟是需要通过禅悟现时得成的。就像“打开窗户”与“窗户已开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样,禅悟同样不等于开悟。禅悟只是处在“悟”的进行中,是渐悟,是思辨,是一念心的转合,悟还有个从小悟到大彻大悟的升华过程,所以,禅悟还没达到开悟的境界。真正的开悟,是得光照、破无明,开悟是禅悟的完成时,就是佛。

那么,开悟成佛后的状态会是什么样的呢?古代禅师说,“不改旧时人,只改旧时的行履”。就是说,开悟成佛以后,人还是那个人,但是他的心变了,他的行为变了。他得了佛的如实智慧,对世间一切事物都悟透了,于是从世俗的日常烦恼、苦厄纠缠中解脱出来了。

古代禅师开悟解脱,得大自在,正是得益于如实智慧的获得。所谓“一念迷即为众生,一念悟即为佛”,我们一旦通过修持精进而获得这种如实智慧,对世间事物就会获得一如其实的认识,对人生就会获得积极向上的感受,无论做事做人,都是明明白白,不再是在一己的欲念支配下盲目度过一生。

有人问我,是不是所有的众生选择修禅都能开悟呢?这就要看你修禅的态度了。如果你的心是上善的,不必刻意地为“修”而修,永嘉玄觉大师在《证道歌》中有一段话:“行亦禅,坐亦禅,语默动静体安然。”禅就在一笑一花间,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并不复杂,只要你是为入道而修禅,那么对外境诸相的防火墙就自然形成了,开悟是迟早的事。但有些人把学佛修行当作急功近利的一种路径,当他一度陷入迷茫,便感觉自己修禅似乎遇到了重重障碍,于是胡思乱想,修行出现懈怠,信心锐减,甚至弃修,然后什么时候心血来潮了就又重新修,这样“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”的修禅态度,是永远无法开悟的。

还有人问,佛也是人么?是的,佛也是人,佛是觉悟了的人。所以经上说,众生是未觉的佛,佛是已觉的众生。切不要以为成佛以后,就是养尊处优似地坐在大雄宝殿的莲花座上,香绕烟熏,万人朝拜。当年释迦本尊成佛以前,风里来雨里去,托钵游化八方。即便成佛以后,他依然行乞,人还是那个人,只是他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,变得明亮宁静,没有任何困扰,生机勃勃,充满活力。

可见,学佛禅悟不是为了改变生活,而是为了净化自己对待生活的心灵。

当然,修禅者的目的不仅在于自己受用,同时也要关注到对他人、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。做什么事情、在哪个行业都是一种修行,都是对自己和社会尽责任和义务,若能以众人满意为乐,这就接近了佛教的上善境界。所以修禅要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修起,从小事修起,从眼前的一件一件小事修起。把自己听到的正法,悟到的真理,融化在自己的日常生活里,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中,并从中感受到自在与快乐。这才是修禅之道,开悟成佛之道。

 

 

高僧同题开示——

净慧老和尚

禅是一种明净超脱的境界,禅是无处不在的。当禅的精神落实于生活的时候,当生活被禅的光芒所照亮的时候,举手投足,吃饭穿衣,乃至为人处世无不有禅的洒脱自在。生活本身便是禅的境界,禅与生活不一不二,禅让人生得到了提升和净化。

禅是体,生活是禅的具体应用,而禅文化则是禅生活在各方面的表现形式和形状,是禅在生活中的进一步融入和提炼出来的精神产品。具体地讲,就是借助禅的理念、禅的智慧、禅的修行方法,实现个体、社会与环境的德化与美化,也就是要优化自身素质,和谐自他关系。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灵,美化自己的人格,优化自己的智慧,强化自己的力量;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要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。优化自身素质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;和谐自他关系就是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自觉、自利、自度,称之为觉悟人生、善用其心;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觉他、利他、度他,称之为奉献人生、善待一切。

禅、生活禅、禅文化,三位一体,是不可分离的,三即一,一即三。有了生活与文化的具体形式,我们才能感悟和达到禅虚灵不昧的超越意境,而禅在生活中落实,使生活得到升华与净化,文化中有了禅,才会有品位与内涵。    

 

 

参悟——

释延王

人人都有佛性,这个佛性是什么?说起来比较抽象。举例来说,我们和我们的兄弟姐妹与父母的关系,以前称为血缘,现在说是基因,我们和父母相同的部分就是基因,以后可能还有比基因更小的计量单位。人类,甚至动物、植物、世间万物,看得见的、看不见的,都是一个整体,我们和这些世间万物之间都是兄弟姐妹的关系,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父母,就是宇宙、人生。世间万物和这个伟大的父母所相同的基因就是佛性、禅性。

我们参禅修行,就是让我们与世间万物,让万法与宇宙、生命融会贯通,这样才能够得到大智慧,这就是禅和人的关系。



邹相

在本篇禅话里,释永信大和尚强调学佛不仅需要一定的悟性,同时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,要求后学们从小事做起,从一点一滴做起,其用语言简意赅,却是一针见血、直指人心。

试想,“一屋不扫,何以扫天下”?细节决定成败,修行源于积累。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,不要只把眼光放在“大事”“大业”上,还得从小事做起,从基层做起,从简单做起,坚持不懈,持之以恒,逐步深入,达到一个量的积累,才能厚积薄发,获得丰硕的成果。

现在有很多修行之人,动辄以修这个宗派或那个宗派来标榜自己,似乎只有自己修行的那个宗派才是正宗。殊不知,这已经落入了执着的窠臼。修行的法门有很多种,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法门。但是,正如释永信大和尚所言,“日常生活中的正行,则是所有学佛者共修之法门”。试想,见到一位羸弱的病人站在公交车上,你有座位也不愿意让给他,这样的行为又怎能提高自己的修行呢?

所以说,生活就是一种修行,而生活中的正言正行,就是通向佛法大道的法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