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4-24
七月,俗称的鬼月。民间因鬼月而有不少的禁忌,比如不动土、不乔迁、不结婚等等,长久以来,中国的七月一直被认为是不吉祥的月份,把七月认为是一个“诸事不宜”的月份,民间的七月,仿佛“鬼影幢幢”。
任何一个部落或民族,都有原始的宗教信仰,相信祖先和苍天是保护的神,魔和鬼是伤害人的神灵。经过时间演化,成了普遍的民俗禁忌。好比西方人相信十三日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,他们也有这些流传的禁忌。
佛教如何看农历七月或这些禁忌呢?
从佛教的角度看,佛教强调因果法则,并不相信民间禁忌,禁忌这种事是“信者恒信、不信者恒不信”。相信禁忌的人,认为禁忌是有道理的,发生一点状况,甚至绘声绘影,煞有其事。
不过,很多地区大家都很喜欢拜拜,工地开工、房子搬迁,都会祭拜一下,以求心安。
佛教徒也会入乡随俗。如果家里人有这方面的需求,我们不要去指责和反对。至于怎么看待,完全存乎人心感应。不信就没有感应,信了就会产生力量。
在佛教里七月反而是个祈福修善的
吉祥月、报恩月、孝亲月!
七月是吉祥月
所谓“佛欢喜日”,源自于佛世时的印度,每逢夏天雨季来临,所有僧侣皆不外出托钵,只在山中林间打坐经行,专心修持,此称为“结夏安居”。经过三个月的时间,到了七月十五日这天,也就是安居结束之日,所有僧众一一把自己的修行体悟向佛陀报告,等待佛陀的认可,这一天就叫做“僧自恣日”,又称“佛欢喜日”。
从古到今,每逢七月,一般寺庙大都会启建盂兰盆报恩孝亲法会,而信徒则为供僧、祭祖而大行布施功德,所以七月乃是僧信孝亲报恩、祈福修善的“吉祥月”。
七月是报恩月
一个人心中有多少恩,就有多少福。这就是微妙的地方。报恩,经典里面是非常重视的,要报四重恩:天地、君、亲、师。原来传统社会,每家都有一个牌子,写“天地君亲师”。
第一是“天地”之恩
天地,属于乾坤两卦。大地,运载一切;天,以他的阳光雨露覆盖一切。一切众生沐浴着天地的恩德,树木花卉也沐浴着天地的功德,天和地给我们的恩德无以为报。天地无言,但我们却离不开天地。所以我们要感天地的恩德,对天地要有敬畏感。
现在颠倒的众生对天地都没有敬畏感了,以为人为的力量可以克服自然阻碍,改造环境,所以他就会污染环境,他就不服从天地的法则,最终天地就会给他应有的惩罚。这样人为的自然灾害已屡见不鲜。所以,我们对天地要有敬畏感,要报答天地之恩。
第二是“君”恩
传统社会就叫皇帝、皇上。能作皇帝,特别是远古的皇帝,叫天子,天之子。是来为百姓作师、作友、作君的,是有仁爱精神的,这些有福德的人才会作君。有这个君,我们的国土就有他福德的护佑,就有他智慧的治理,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。所以要报君恩。
第三是“亲”恩
就是指父母亲之恩。父母生育了自己,十月怀胎,三年哺乳,用尽千辛万苦使我们身体得以养育。所以一定要对父母亲知恩、报恩,就是要有孝道。
第四是 “师”恩
就是指对教我们仁义礼智等做人学问的老师,要感恩。这是对在家人来说,天地君亲师,四恩。
七月是孝亲月
农历七月十五日,在佛教中是一个重大节日。佛教寺庙,总要举行“盂兰盆会”。据《盂兰盆经》载:“目犍连尝于此日供养十方众僧,以此广大功德,救拔其母脱离恶趣。后世遂有于佛欢喜之日,以饭食等供养十方众僧之举,其功德广大,令父母等皆得解脱。”
我们每个人都在接受来自外界的恩惠。宇宙很慷慨,给予我们一个人身;父母很慷慨,给予我们一个肉身。我们的存在是接受了很多生命的馈赠才得以展现的,我们和所有信息都有链接。所以一定要广大、关照和呼应,这是我们修行人的一种态度——知恩、报恩。
我们对待所有因缘,都应该像对待花草一样。它被风打了,我们把它扶一扶;缺水了,我们给它浇一浇水,这种美好的心是我们对生命的感悟和珍惜,是惜福和培福。
出家人是怎么修行的?每走到一个地方,首先要感谢这个地方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的因缘,是这里的每一个家庭、每一个机构承载了这一方土地。虽然在这里付钱就能换得热饭吃,有一个地方住,但仍然需要有感恩心。因为这后面有无数人的付出,并不能因为付了钱,就认为可以理所应当地得到服务。
这种感恩并不是附加的,从生命的本质来说,我们要有供养的心。离开这个地方时也要祝愿这里未来可以变得更好,让后来的人有一个更好的空间,让行者不受雨打风吹,让住者都能广厦万千。
知恩、报恩是生命觉悟的开始,追求生命的意义,才是真正知恩、报恩的方法。
——如孝法师
我们佛弟子在农历七月可以做些什么?首先,可诵《地藏经》,为自己的七世父母和冤亲债主超拔;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当天,还可以发心供养十方诸佛、寺里僧众,为在世父母延寿。
星云大师曾开示,“七,本来是一个好的数字,但民间的习俗反而认为诸事不宜。其实,佛教讲‘日日是好日,月月是好月’,
愿大家过好每一日,吉祥、报恩、孝亲的七月!
(来源:九华山拜经台)
热点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