斋日

发布日期:2025-04-11

字体大小:

唐玄宗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,还对斋戒与祭祀活动尤为重视。史书记载,开元年间全国遭遇严重旱灾,唐玄宗下令全国开展斋戒祈福,以求天佑。《大唐开元礼》写道,皇帝在祭祀前要进行特殊仪轨,以示对神灵的敬重。此外,唐玄宗还号召百姓在特定的斋日里吃素、诵经祈祷,禁止杀生。吃素、诵经、禁屠,也是佛教斋日中的行持。那么,什么是佛教所说的斋日?吃素就是吃斋吗?

何为“斋”?

斋,梵语uposadha,音译乌逋沙他、布萨陀婆、布萨。原为古印度的祭法,即每隔十五日举行一次集会,躬身自省,忏悔罪过,清净身心。在这一天,祭主还会断食专修清净戒法。在佛陀时代,尼乾子等外道沿用此风,集会一处而持断食等四戒。此后,佛陀也允许在僧团中采用这种做法一行事。

微信图片_20250411102523.jpg

斋,原本为清净之意,后指过午不食。能持守此法者,称为持斋。持斋期间所食之物,或法会时所供养之食,称为斋食。此外,以食物供养僧侣亦称为斋,此类的法会则称为斋会。

为何是这几天?

佛教经典中记载,每月特定的日子,天神与冥界的使者都会巡视人间,观察众生的善恶。这些日子被称为斋日,其中包括六斋日、十斋日等。

六斋日,四天王巡视人间

《佛说四天王经》记载,每月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二十三、二十九、三十,是四天王及诸天神巡视人间的日子,称为“六斋日”。在这些天,天神会派遣使者降临人间,观察众生所行善恶、起心动念,并由帝释天等判决其罪业的轻重。“四天神王即因四镇王也,各理一方,常以月八日遣使者下,䅁行天下,伺察帝王臣民龙鬼蜎飞蛟行蠕动之类心念口言身行善恶。十四日遣太子下。十五日四天王自下。二十三日使者复下。二十九日太子复下。三十日四王复自下。”

在这些日子,众生的一念善恶都可能被观察、记录,因此佛教弟子应谨言慎行,持戒修善,以避免造恶业受报。

十斋日,阎罗王审查众生

《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》记载,每月初一、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十八、二十三、二十四、二十八、二十九、三十等十斋日,阎罗王派遣使者巡视人间,记录善恶,以决定众生未来的果报。因此佛便劝诫众生应在十斋日受持十戒,存善念,行善行,才能远离诸恶,得福报。“我今殷勤,断众生业,众生不知,恣作恶业,堕三恶道,非我无悲心。善福众生,于十齐日,受持十戒,存当悲苦。”

四斋日,禅宗丛林需持戒

此外,禅林以农历每月初一、初八、十五、二十三日为持斋日,称四斋日。《百丈清规》云:“月旦、月望、初八、廿三,四斋日。”此四日须讽经持戒以修福德。

斋日怎样做?

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是日恶鬼逐人,欲夺人命,疾病凶衰,令人不吉。是故劫初圣人,教人持斋,修善作福,以避凶衰。”每逢斋日,众生容易被鬼神干扰生病招灾,所以大众可通过持斋、修福,避免凶灾。

《毗婆沙论》记载,僧众每月于六斋日集会一处,专诵《戒本》,布萨说戒,以检点、整饬戒行,长养善法,保持僧团戒行清净。在家二众则受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,反省行为,清净身口意,断恶修善、精进修行。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,过午不食,不仅能修善作福,最终可达涅槃彼岸。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汝当一日一夜,如诸佛,持八戒,过中不食。是功德将人至涅槃。”

斋日诵《地藏经》尤为殊胜,如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云:“能于是十斋日,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,读是经一遍,东西南北百由旬内,无诸灾难。”武德二年,唐高祖李渊颁布诏书,确定十斋日不杀生食荤。唐肃宗进一步明确了此规定。《唐会要》云:“自今以后,每年正月九日及每月十斋日,并不得行刑,所在公私,宜断屠钓,永为常式。”十斋日的规定,不仅体现唐朝对佛教信仰的重视,也反映出对自然、生命的尊重。

吃素就是吃斋吗?

吃斋与吃素并无直接关系。吃素是指不吃荤腥食物,即包含不吃酒肉、五辛(葱、洋葱、蒜、兴渠、韭菜)等。本意是为了培养慈悲心,避免自己造作杀业,同时也为了健康、环保。

而“斋”的核心意义是清净,即通过调伏身、口、意三业,使其保持清净无染。只要以清净的心来对待,就是吃斋。

总之,斋日不仅是饮食的清净,更是身、口、意的修炼与提升。在这些殊胜的日子里,佛子应当慎言慎行,审视自心,以善念善行积累福德,以清净心滋养慧命。真正的斋,是让心灵归于宁静,让善行成为习惯,让智慧在修持中不断增长。

(来源:南华禅寺)

热点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