寺院“上供”:虔诚礼敬的仪式

发布日期:2025-04-15

字体大小:

◎佚名

有一句话说“山中无衲子,朝中无宰相”。这一世有大福报、大富贵,也都是过去修来的。

寺院的功德箱叫福田箱,讲得比较通俗一点叫三宝银行,投到三宝银行里,其实就叫福田。在大地上播种粮食就会有收获,在圣贤面前求加持就会得福。供佛最讲究的是心念的赤诚。法师说“欲得佛法实益,须向恭敬中求”。 

倘若心中缺乏敬畏,发心不真诚,即使以名贵的珠宝、充盈的财富来供奉,也无法增长福报。相反,若是一心向佛,心存敬畏,内心坚守慈悲善念,不论供品价格高低、种类多寡,都是殊胜欢喜。

微信图片_20250415092245.jpg

佛教有十供养之说,即指对佛陀的香、花、灯、涂、果、茶、食、宝、珠、衣等十物供养,各有其不同的象征意义与功德。

十供养其象征意义如下:

香供养

供香,既可表达对佛菩萨的恭敬之情,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。香,还象征着自身烦恼的止息。在佛教中以香供佛,是一种虔诚的、真诚的供养,因为香是传递真诚心境的媒介。

我们都知道供养是摄心的表法,在诸多形式的供养中,其最终目的都是使我们的自心得到净化。虽然形式上的供香也很重要,但只有“心香”永不耗灭、芳馨不退,日后自然可得福慧具足、善根增长。

花供养

用花供佛,庄严佛堂,恭敬之心,油然而生。于十供养中,花代表着物质供养。佛前供花,奉施香华,外可得妙相庄严,内可修养身心。

供花是代表修好因、修善因,才能得到好的果报。在佛教里,常可听到佛在灵山“拈花微笑”这句话,可见花与佛教关系甚大。

灯供养

灯并不完全指电灯而言,如蜡烛,油灯之类能照明的东西,都属于灯供养的范围内。灯可破暗为明,所以佛经中常将法、智慧比喻为灯,以智慧破愚痴暗障,称智慧为无明长夜灯炬。又佛教中法脉也称为法灯,师父传法于弟子,称为传灯。

佛陀传法,如一灯传一灯,灯灯皆明,灯灯无尽,所谓“一灯能续千灯明”,对己不减,对彼有利。灯又有去暗投明之义,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做一盏暗路中的明灯,驱除幽暗的世界,光亮宇宙大地。

涂供养

涂,梵语,即水。“水能离垢得清凉”,水不但能洗除众垢,令物清净,并且水还具有和合性,无论大江、小溪,清净、浊秽之水汇聚一方,皆成一体,无法分辨出水的来处。用水供佛,洗己心垢,三世罪障悉荡涤,心既清净,自性现前,又何叹成佛路远呢?

凡人都应该学水的和合,水的平等无差别,那么,待人处事上不愧天,下不愧人,更不愧己心,日子自然过得心安理得,轻松快乐。

果供养

在事方面说“果”指水果;在理方面讲,“果”即结果。每做一件事,必须有始有终,不得半途而废。种果树的人,要耐得起辛劳、栽植、施肥、灌溉,待树开花结果,才有丰富收获,所费劳力也才有个代价。

佛弟子亦如是,要发大心,精勤向道,不怕吃苦,不畏阻碍,切莫退失道心,毫无结果,岂不可惜!

茶供养

茶能退睡魔王,人若昏昏欲睡,一杯好茶在手,精神百倍,此指示佛弟子,昏沉不得,须时时省察自己,检讨自己,每日举心动念,所做所为是否正确?

人若道理不明,佛理不懂,凡事不知,迷迷糊糊,就好比一天到晚昏睡不醒,辜负大好时光,愧对己身。

食供养

《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》云:“若有众生奉施饮食、得十种功德:一者,得命;二者,得色;三者,得力;四者,获得安无碍辩;五者,得无所畏;六者,无诸懈怠,为众敬仰;七者,众人爱乐;八者,具大福报;九者,命终生天;十者,速证涅槃。

用饭菜供佛,表恭敬之心,长养无量功德,且含义深广,佛弟子在供饭时,以七粒饭出食,念曰:法力不思议,慈悲无障碍,七粒遍十方,普施周沙界。另加咒语三遍。佛以大慈与一切众生乐,以大悲拔一切众生苦,今因慈悲之力,则十方通达,了无障碍。能以七粒之微,普遍十方,以一寸之鲜,施周法界。

宝供养

宝供养,意为以至诚恭敬之心,将世间种种珍宝供养三宝。正如佛经中常说的“七宝”,是世间珍贵之物,宝供养也是如此,寓意着佛法的珍贵,希有难得;同时又象征法宝,表佛法之深义和无限的智慧。

珠供养

珠者,摩尼宝珠,此净宝珠比喻菩萨之智性能现一切事,寓意佛法智慧圆融无碍,佛弟子做事要圆满,待人要平等圆融,不可分别高下,有所偏差,有所不圆。

衣供养

衣供养是四事供养之一,供养衣服包括袈裟、四季换穿的衣服。又袈裟为如来衣,“如来衣者,柔和忍辱心是”,若心柔和忍辱,则可防一切嗔怒之毒害,如衣之防寒热,喻依此可出离生死,究竟解脱。

总之,供养虽有十种之多,但贵在心意至诚,依此供养而培值善根福德,发菩提心利济众生,必能得无上功德,福慧具足。

众人爱乐,辩才无碍。上供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活动,无论是初一、十五、佛菩萨圣诞,还是施主供斋,都要先供佛。

献供赞

虔诚献香花,智慧灯红焰交加,净瓶杨柳洒堪夸,橄榄共枇杷。蒙山雀舌茶奉献,酥酡普供养释迦,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,衣献法王家。

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,衣献法王家。南无普供养菩萨摩诃萨,南无普供养菩萨摩诃萨,南无普供养菩萨摩诃萨。

佛以一大因缘出现于世,即令众生开示悟入佛智,学佛人希望成就的佛果,是自觉、觉他、觉满的究竟境界。

财富为往昔种下的福报,平日上供下施,你内心有财富,外在就会有财富。古人说,一个拥有千金的人,必有千金的人格。

(来源:千佛禅寺)


热点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