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种实用的安心方法

发布日期:2025-03-04

字体大小:

是什么力量在破坏内心安宁

佛陀在证悟之时便发现,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。

众生本心如佛菩萨一般,清净无染、喜悦自由、光明遍照,但因被无明妄想、执著烦恼所蒙蔽,不识本来面目。

于是,向外求取,深陷“因无明而执著,因执著而烦恼,因烦恼而造业,因造业而受苦”的泥潭旋涡中,难以自拔,轮回不息。

内心不得安宁,看似是外部环境中的那些不如意的人、事、物引起的,但根源却是内心的无明、执著和烦恼。

心清净,随遇而安;心不宁,外在条件再圆满,依然无济于事。更何况“世间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散琉璃脆”,哪来恒常不变的如意圆满?

内心烦恼虽有八万四千,无量无边,但佛法将其以“贪”“嗔”“痴”三个字便概括无遗。

这三种力量,如同心灵的“病毒”,潜伏时,似乎岁月静好。一旦遇缘,三毒现形,便使心潮涌动无法平静,被其驱使而不自知,或者如饮鸩止渴般欲罢不能。

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,“自由,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”,从摆脱烦恼的这个角度看,不无道理。

唯有摆脱贪、嗔、痴三毒的控制,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安宁和自由。

修习“五停心观”降伏这颗心

为了帮助众生降伏其心,乃至成就三乘菩提,佛陀施设了种种修行方法。

法门虽多,可摄归为五类,即“不净观”、“慈悲观”、“数息观”、“因缘观”、“念佛观”。

这五种观修方法,可以停止、息灭第六意识妄想心的烦恼魔障,因此被称为“五停心观”,且每种方法都有其对治重点:

多贪众生不净观

多瞋众生慈悲观

多散众生数息观

愚痴众生因缘观

多障众生念佛观

多贪众生不净观

多贪,意味着过分的追求。众生贪著的对象概括起来就是“五欲”和“六尘”:

五欲: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

六尘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

而这些贪著产生的基础,就是观念中根深蒂固的“身见”,即将五蕴假合的身体,执著为“我”,为它奔忙、为它服务,不惜耗费一生;当它老病败坏时,为它担心、为它哭泣,哀伤恐惧。

佛法告诉我们,生命是不常不断、生生不息的。这个色身,只是此生生命的暂居之所。智者当借假修真,不可心为形役。

想要摆脱贪著,须从“观身不净”开始:

微信图片_20250304092646.jpg

用心细细思惟、观察:这具身体在生之时,从头至脚就一个包裹五脏六腑、血肉肌骨的“皮囊”,且九孔常流不净;一夜不刷牙,口腔发臭;三天不吃饭,饥火中烧;五天不冲洗,一身秽污,不堪入目;死后尸体更是青淤肿胀、臭气熏天、见者恐惧……即便再青春美貌、英俊潇洒,也是如此。

思惟到这里,这具色身无一美妙可贪之处。何必做它的奴隶,为讨好它而在庸碌中虚度一生,甚至不择手段造作无边罪业?

当然,观身不净,并不意味着要去瞋恨它、折磨它、伤害它,而是自然、合理地使用它,去实现生命真正的价值——自觉觉他、自利利他。

多瞋众生慈悲观

“火烧功德林”这句话大家都听过。瞋恨是根本烦恼中,破坏性最大的一种,必须加以重视。

千万不要以为瞋心只是一时之气,发泄完就好了。所有的烦恼都有“增长广大”的特点,若不加对治,会越来越容易生气,且脾气越发越大。

瞋恚心大致有三种:

非理瞋:无理取闹,无事寻愁觅恨

顺理瞋:生气有理,理直气更壮

诤论瞋:因辩驳真理而起诤论

瞋恚心重的众生,要修慈悲观。慈心产生的基础,是同理心、同情心、恻隐之心。因此,可以通过从理解自己、接纳自己、关爱自己、慈悲自己开始修;

进一步,理解、同情、接纳、慈悲亲近的人;推而广之,理解、同情、接纳、慈悲关系比较疏远的人;更高阶的,能够理解、同情、接纳、慈悲与自己有怨的人;直至无怨亲之别,能以慈悲心平等爱护一切众生。

“慈悲没有敌人”,内心多一分慈悲,就少一分瞋恨;少一分敌对,就多一分安宁。

多散众生数息观

散,指散乱、掉举,心静不下。佛教中,常用“心猿意马”来形容我们的心念,四处攀缘,变化无常。若散心重,没有定力,别说修行、调心,哪怕世间的成就,都难以达成。

散乱心重的人,须修数息观。数息观,也叫安那般那,简称安般法门,就是通过专注呼吸,数出入息的次数,帮助心安定下来。

这个方法之所以善巧,是因为呼吸是生命最基本的活动。只要活着,就要呼吸,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数息来修行。

具体做法就是坐定之后,单纯数出息,或单纯数入息的次数,由一数到十,再由一数到十。心专于此,其他妄念就会逐渐平息。

听上去简单,但只有亲自尝试过,比如数息十分钟,才知道内心的杂念究竟是多还是少。不可轻视,须多加练习。

愚痴众生因缘观

这里的愚痴,并不是平常所说的智障、痴呆,而是指无明,没有了解宇宙、人生真理的智慧,邪知邪见,拨无因果,执断常二边等。

这样的众生,当修因缘观,即“十二因缘”:

无明缘行、行缘识、识缘名色、名色缘六入、六入缘触、触缘受、受缘爱、爱缘取、取缘有、有缘生、生缘老死顺观十二因缘,是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;逆观,则是解脱还灭的因果。

多障众生念佛观

障,是指修行的障碍。若有人在学佛、修行的时候,身不健、事不顺,种种逆境接二连三,障碍特别多,就是“多障”。

障碍多种多样,概括起来有三类:

沉昏蔽塞障:昏沉瞌睡、障碍修行

恶念思惟障:心生恶念、犯戒毁戒

境界逼迫障:身心病苦、恶梦魔侵

障多的人,当修念佛观。念佛,不仅仅是口里念佛号,心中还要观佛的应身、报身、法身功德。

观应身佛相好光明,对治沉昏蔽塞障:在应身佛三十二相好中随取一相,或先取佛眉间白毫放光相,一心观想,再次第遍观其他诸相。

观报身佛功德巍巍,对治恶念思惟障:念报身佛以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十八不共法、一切种智等圆照法界,常寂不动,普现色身利益,一切功德无量无边,不可思议。心中常思佛陀殊胜善法,因而生起悔心,自惭形秽,便能灭除一切恶念。

观法身佛空寂无为,对治境界逼迫障:念法身佛法性平等、不生不灭、空寂无为。既是无为,人、我二法缘起性空,别无作者、受者,又哪来的烦恼对境?

以上是“五停心观”的简单说明,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,选择修习的先后顺序或组合不断摆脱贪嗔痴三毒的侵扰,佛陀的十大名号之一是“调御丈夫”,就是能以“法药”调伏众生“心病”的“大医王”,愿深陷无明烦恼病苦中的众生都能得遇此“良医”,调心治病获得健康身心!

(来源:肇庆彼岸寺)

热点资讯